德國大學的考試形式靈活多樣,既有筆試,又有口試,還有公開講演和撰寫論文等多種形式。
一般的筆試跟中國大學差不多。只不過事先多了一個環節,就是必須提前去學校的考試委員會報名。每個學期你準備考幾門試,那是由你自己來安排的。筆試的時間是統一的,如果到時候個別學生確有特殊情況無法參加考試的話,也可以提前到考試委員會去取消考試的報名。
如果是口試,那么時間和形式就要學生自己和任課教師事先去約定,談妥后才能后決定。口試同樣也要去考試委員會報名。
德國大學的有些課程,教師會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喜好,通過撰寫論文的形式來代替考試。學生可以選擇其中一門課或是相關幾門課的內容,自己來撰寫一篇論文。也就是說,。這門課的考試可以由這一篇學術論文來作為結束,只要論文能獲得通過,就不必另外再參加考試了。
當然,這種以撰寫論文代替考試的做法同樣必須事先征得任課教師的同意。只有教師同意,你才可以去考試委員會報名。
德國大學考試的評分辦法和標準也與我們國內大學完全在德國,考試的好成績是1分,也就是滿分;4分是及格;大于4分的5分、6分就都是不及格;而這4分與1分之間,就好比是中國的60分到100分之間的那一段。下面這個表式所示,就是德國大學里考試的評分標準:
![]() 在德國大學,外國留學生在學習方面,尤其是在考試成績的評判上,是沒有特殊照顧的。德國人向來視制度為法律,絕對講求按規則辦事,他們不會像中國大學那樣專門為外國留學生單獨開班,考試單獨出題,或是評分放寬標準。德國教師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講究機會的均等與公平。德國大學沒有留學生樓,更沒有留學生的專用教室。外國留學生都是跟德國大學生一起在教室里聽德國教師用德語上專業課。
除了考試,德國教師平時對學生的看法和評判的標準,也跟我們有所不同。
德國教師平時上課喜歡學生提出自己獨立思考的問題,甚至更喜歡學生提出疑難的問題。德國人喜歡個性鮮明的人。
中國學生上課時對自己不能確定答案的問題,從不主動回答教師的提問,怕回答錯了丟了面子,而德國學生則覺得上課不發言才丟面子。他們經常會對教師的看法提出質疑,一旦用自己的觀點說服了教師,他們覺得很有面子。而在德國教師的眼里,這些善于思考、尤其是善于獨立思考問題,善于提出創新觀點的學生,是一種真正有能力的表現。
大學教育究竟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怎樣通過教學真正達到這個目的,這難道不正是我們中國的高校教學改革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嗎?德國大學在人才培養方面堅持的“以能力為本”的思想理念,也應該是我們中國大學教育對人才培養所要遵循的一個評判標準和努力提倡的方向。
(責任編輯:admin) |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