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中世紀是德國基督教文化高度發展的時期。基督教指的是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統稱,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及其他小教派。它與儒家、佛教的不同點之一是十分重視音樂,是音樂性很強的宗教,甚至有人說它是“音樂之教”。因為它的音樂活動與教會生活的關系比其他任何宗教都更為密切,它的音樂活動也比其他任何宗教都要普及。 如上所述,從古希臘的音樂思想中,我們不難看出音樂與基督教密切聯系的原因。在長達一千年的中世紀中,整個基督教文化都在為完成其物質與精神的分離而運動。這種分離使基督教的教義超越了世俗的人際關系,并使精神掙脫了血緣關系的紐帶,我們可以從教堂的禮拜中看出音樂在這種分離中所起的作用。多聲部宗教合唱音樂的莊嚴效果,不是通過使用大量的歌手,而是像音樂劇那樣,通過采用大的空間,通過一個巨大的、超過通常人類所習慣的距離來擴散歌詞和音響而獲得的。 這種空間意志是一種普遍有效的、圍繞和支撐著人類秩序的象征。作為宗教音樂的推動力,這種空間意志一直到18世紀時尚能覺察得到……為薩爾茨堡的1628年藝術節譜寫的音樂清楚地表明了空間對音樂的作用“音樂對聽眾產生的效果肯定十分強烈,音樂從四面八方同時進入聽者耳中,時而把聽眾的注意力引向這個方向,時而又引到那個方向;各種不同音響與聽眾的不同距離及各種不同的回聲時間,必然會造成一種模糊的聽覺形象,但這種模糊的聽覺形象不會令人覺得不快,相反會覺得它像一種神秘的面紗,只會使人增加對音樂的感受值。”(u這是一種由回聲產生的音樂的神秘效應,一種與中世紀那些在大教堂中被當作是特殊現象、被當作是由宗教禮儀向神圣禮儀過渡時經歷的超越感官的特殊作用。在哥特式教堂中,由于高音受到壓抑,那些虔誠的信徒誤以為音樂來自四面八方。這種無法確定方位的音響對音樂宗教儀式的社會效果起著關鍵的作用。這種由建筑所決定的聲源的無方位從聲學角度保證了對宗教信條作沉思默想,同時也為把宗教禮儀理解為神圣禮儀一部分的這種觀點打下了基礎。 在早期的基督教會時期,的音樂觀念認為音樂是控制全部生活的宇宙定律的顯現。這些觀點主要來源于羅馬哲學家、數學家博依西厄斯(Bodhlm)。博依西厄斯以整合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兩位哲學家的思想而著稱。他斷定教育中的音樂部分必須與其他學科,例如語言學與數學整合。他聲稱音樂有力量改變個性,提高或敗壞人的品格,因為人類的生存很自然地與聲音結合在一起。因此,音樂的聲音與顫動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并有助于他的品格的形成。博依西厄斯持有音樂在人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倫理觀點。以他的觀點而言,音樂有著人類自然的特性。因此,人類對音樂有著自然的敏感。他認為,我們必須探索音樂自然固有的東西。他在論述希臘音樂的著作中,向人們表述了音樂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這一切無數次表明了即使我們有這樣的愿望,我們也無法擺脫音樂與我們如此自然的聯系。由于這一原因,智慧的力量必須被召喚,以便這通過自然而與生俱來的藝術,也會被精通,或通過知識而被理解。”博依西厄斯的這些思想很自然地被具體體現在中世紀的宗教生活中。
|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