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德語翻譯要注意以下五點:
(1)不要急于求成,匆匆下筆
因此,拿到原文后,一定要先把它從頭至尾看一遍。如果原文很長,那也得通讀一章或一節、一段。這樣才能掌握全文(或全段、全節)的概貌,了解主要內容、人物、事件、情節變化。只有這樣,翻譯時便能做到胸中有數,使譯文措辭確切、前后連貫、有整體感。
(2)時刻不忘翻譯標準
譯者怎樣才能時刻不忘翻譯標準呢?我們體會是要做到以下四點:
①:對比較難譯的句子要考慮兩種或更多的譯法,然后根據翻譯標準衡量優劣、利弊,決定取舍:
②第二:在“準確”“規范”發生矛盾時,要辨證地處理矛盾,既要防止有“準險”的片面想法,又要反對“規范”的亂譯傾向,應把這對矛盾縮小至小程度,切不可用一方掩蓋或壓制另一方。否則,表面上看沒有了矛盾,實質上是擴大、加深了矛盾。
③第三:理解多少譯多少,不要不懂裝懂,不能瞎猜亂譯。這是做到“準確”的關鍵。不懂方知學習、請教,學習、請教后方會有提高,這就是“學問”的來歷。
④第四:要盡力地、實事求是地做好“規范”。要譯文“規范”,當然主要決定于漢語基本功。但漢語水平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比提高德語水平更難、更慢。因此,為“規范”而“規范”,“拔著自己的頭發上天”,或追求超越譯者自己漢語水平的“規范”,其結果必定是適得其反。
(3)學會使用工具書、用好工具書
(4)不恥于問,又不依賴于問
任何譯者,不管其水平有多高,不管其經驗有多豐富,在翻譯實踐中總會遇到難題。有的一時難以解決,有的是很長時間還無法解決。這種“難題”在翻譯理論中叫做“疑難”。有疑難不足怪,問題在于如何解決“疑難”。一般來說,有兩種解決辦法:請教詞典和請教能者。這里說說后者。對請教能者,我們要有正確的認識和態度:
①既不以問為恥——“問”是好學的表現,何恥之有?怕別人笑話,以問為羞,是要不得的。人的學問從何而來?就是從“學”從“問”而來。
②又不有疑即問——有疑即問,自己一點也不作研究,不動腦筋,不想辦法解決,這就不是虛心求教,而是依賴別人了。
【小結】總之,我們要辯證地。正確地對待“問”,既不搞“封閉的自給自足”,也反對完全依賴別人的懶惰作風。
(5)注意書寫和格式
2l世紀是一個電腦時代,絕大部分譯者已經告別了一筆一劃的“爬格子”模式,瀟灑地過上了“敲鍵盤”的現代翻譯生涯。但是,別以為“手寫時代”已經完全過時,“手寫字”就毫無用處了。可以預言,隨著電腦的普及和手寫的罕見,“手寫字”將會越來越顯得彌足珍貴。更何況,打印好的譯稿的修改還是離不開手寫的。所以,一個譯者練就一手工整、漂亮的漢字是很值得的,既有益于翻譯工作,又能體現修養和情操。稿件的格式也不可小看:①一份譯稿,上下左右,要有足夠的、適當的空問;②行與行之間,字與字之間,距離得當,無疑會給看稿人一個好印象;③綱舉目張、突出重點,也是格式的一個重要方面。尤其是信件、科技應用文的翻譯及某些有特殊要求和用途的翻譯,對格式的要求更為嚴格,更不可輕視;④不可忽視的是,譯者要了解、掌握有關出版或編輯部門對稿件格式的具體要求。
閱讀本文的人還看了:初學德語翻譯易犯的十大錯誤
(責任編輯:admin) |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