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傷小說當時的文學評論家們已經采用感傷小說的傳統章法和技巧,去反對熙色小說的荒誕不經了。這一類型的小說,在十九世紀初期很流行,作者一般是婦女,其閱讀對象也是婦女。這篇文章小編就來給大家說一說法國小說之感傷小說。 如戈丹夫人的《克萊爾·達爾伯》,德·克呂德內夫人的《瓦萊麗》,蘇扎夫人的《夏爾和瑪麗》,德·夏里埃爾夫人的《卡利斯特》,特別是德·斯塔爾夫人的《黛爾芬》和《柯麗娜》都是極好的例子。這些作品不過是‘維特》或《新愛洛伊絲》的蒼白的摹擬罷了。由于這些小說是專供少女少婦們看的,所以其中大部分都是道德教訓或者是花前月下、兩情相悅的畫面。
它經常表現出的是陶醉于愛情,無限激動的心靈,然而卻能不逾規矩,恪守婦箴。大體上,情節幾乎都是一樣的:兩個年輕人雖然相愛,但卻不能結婚,原因是雙方父母反對或者他們本人早已另有婚約,——要不就是成了一場陰謀詭計的犧牲品,就像《黛爾芬》一書中德·凡爾農夫人所搞的那一套把戲。
當我們讀這些小說時,印象深的就是這類小說彼此都很相像,仿佛從一個模子里倒出來似的;它們展示的完全是同樣的情境、同樣的刻板人物,老一套的插曲。如果說十九世紀初既無理論,又無美學,又無小說藝術的話,那么充斥坊間的就是這類陳舊而雷同的小說。
關于“法國小說之感傷小說”的講解,小編就給您講到這里了,如果您想更深入的了解并有參加“南京法語學習班”的計劃,趕緊聯系我們吧,網絡預約還有更多驚喜喲。
(責任編輯:admin) |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