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古代建筑,主要是指萊茵河、摩澤爾河和多瑙河沿岸的羅馬式建筑,中世紀的哥特式教堂,文藝復(fù)興式的市政廳和帝王官邸以及巴洛克式帝王宮殿等。 (1) 羅馬式 10—12世紀建筑形式。其特點是:有高大的擴墻和拱頂。內(nèi)墻、外墻富有層次,多見假拱、雕塑、壁龕等建筑突出于墻外。拱頂呈穹形、圓筒形、尖圓頂形、正方或長方菱形。室內(nèi)多見等距離的墩柱和半圓柱,其間為一個個方形空間。代表建筑是:美因茨大教堂、沃爾姆斯大教堂和施佩耶爾大教堂。
(2 )哥特式 10—13世紀建筑形式。其特點是:外有高大尖頂,外墻有扶垛和拱形垛,門窗上端均為加肋形十字架。室內(nèi)由拱梁分成一個個長方形,處處給人長而深的感覺。代表建筑是:烏耳姆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和不來梅大教堂。
(3) 文藝復(fù)興式 15—16世紀建筑形式。其特點是:外部多見立柱,各個部件多為幾何形狀,各個建筑部分講究對稱,或為球形、六角形,室內(nèi)有圓形拱頂,各個空間雷同,具有平衡與莊重感。代表建筑是:不來梅市政廳、海德爾堡王宮和慕尼黑造幣局。
(4) 巴洛克式 1600—1770年的建筑形式。其特點是:各個建筑部位采用明快的立體形狀、歡快的環(huán)形和弧形線條,廳堂上有圓形拱頂,光線、繪畫和石膏、石灰雕塑構(gòu)成整體美,建筑材料多取大理石、金、銀和鏡子。代表建筑是;波茨坦的逍遙宮。德累斯頓的次文格宮和維爾茨堡官邸
(5) 洛可可式 1720—1770年的建筑形式。其特點是:與巴洛克比較,各個建筑部分的形狀和線條顯得平淡而細膩,室內(nèi)多見石膏花飾,色采艷麗而且明亮。代表建筑是:波茨坦的逍遙宮、慕尼黑的官邸劇院和靈芬堡宮。
(6) 古典主丈式 18世紀后半期至19世紀前半期, 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克的反向建筑形式。其特點是:特別注重使用巨型立柱,屋頂僅靠立柱支撐,很少甚至根本不加雕飾,特別注重顯示整體輪廓,外部和內(nèi)部都很寬敞和明亮。代表建筑是:柏林的勃蘭登堡門和音樂廳。
(7) 桁架結(jié)構(gòu)房屋 公元前日耳曼人民房式建筑。這種建筑采用木棍搭成框架,再涂上黏土便成。其特點是:房屋內(nèi)部和外部均露出木棍的輪廓。房屋大小、式樣以及木棍和黏土外表采用的顏色,均由房主隨意決定,不過木棍和黏土兩部分外表的顏色必須對比鮮明。一般說來,木棍外表涂上深色,黏土外部涂以淺色。這種桁架結(jié)構(gòu)房屋深受德國人民的喜愛,成為具德國特色的民用建筑形式。這種建筑幾乎隨處可見,比較集中的城市是策勒,班貝克和紐倫堡。
(8) 三角墻房屋 古日耳曼人民房式建筑。其特點是:雙坡形房頂兩頭的墻壁垂直向下,上面部分呈三角形,由頂部分向兩邊的并非都成直線,有的呈鋸齒形狀,顯示端莊、典雅。代表建筑是:法蘭克福的羅馬會館和明斯特的城市酒樓。
(9) 堡壘 形成于史前,延續(xù)于中世紀的防御性工事式建筑。其特點是:外有堅固的護墻,內(nèi)有圓筒狀房屋,上有高聳的了望塔樓。這種建筑一般都是建筑群體,而且地勢較高。代表建筑是:紐倫堡的15世紀古堡以及萊茵河兩岸的古堡。
以上就是“德國古代建筑”的相關(guān)介紹,如果您想更深入的了解并有學(xué)習(xí)“ 德語培訓(xùn)“課程的計劃,請直接點擊右側(cè)在線咨詢,網(wǎng)絡(luò)預(yù)約還有更多驚喜。
|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