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周刊為德國大的新聞周刊,是一份國際馳名的新聞期刊。1946年由英占區的新聞官員在漢諾威創辦,原名為《這—周》。1947年移交給聯邦德國人,更名為現名。1952年社址遷至漢得。該雜志為綜合性的時事周刊,政治態度傾向于社會民主黨.在知識界影響很大。該雜志在世界各地都派有常駐記者,說想來源十分廣泛,內容豐富.
《明鏡》周刊是模仿美國的新聞雜志《時代》周刊(Time)創辦的,與《時代》周刊并稱為姊妹刊物。從選題到期刊的風格,這兩家姊妹刊物都有許多類似的地方。《明鏡凋刊的特色不在新聞報道,而在新聞評論,定期將大量采訪來的消息加工潤色成各種趣聞逸事,以吸引眾多讀者。該期刊信息量大,爆炸性新聞多,不時向公眾投下“重磅炸彈”,不遺余力地披露社會名流的各種政治土聞,素以公開的揭露、辛辣的批評聞名于世。該刊物經常利用采訪政界要人的機會,討論時童話題,通過其人其事的典型事例將錯綜復雜的政治背景及決策過程剖析開來給讀者看,便于讀者了解、接受。該刊的創辦者系魯道夫·奧克斯廷,同時也是出版人。在他的苦心經營下,《明鏡》周刊擁有一個其他刊物無與倫比的、內容極其廣泛的文獻資料庫以及眾多的編輯隊伍。在1993年《焦點》雜志創刊之前,德國的新聞期刊呈“一枝獨秀”的局面,為《明鏡》周刊所壟斷。此外,《明鏡》周刊的與眾不同還表現在頻繁登載現代科學實驗的新成就并就此進行討論,這也是這份雜志的優勢所在。所有這些,構成了《明鏡》周刊一道十分獨特的風景線,是其長盛不衰,在新聞刊物類中獨占鱉頭的根本原因。與此同時,對《明鏡》周刊批評指責的也大有人在。他們抱怨編輯部或經常刊登一些醒目怪誕的畫面而不加任何文字說明,以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或故意將尚未揭曉的新聞事實與編輯部的傾向性意見混雜在一起,有時則干脆捏造新聞;即便是較為嚴肅的新聞評論,往往不是言過其實,就是對不合口味的觀點肆意刪減;還有就是黨派火藥味太濃,太多的文章將矛頭對準聯盟黨而偏向于社民黨。讀者這些善意的批評,同它輝煌的過去相比較,瑕不掩瑜。《明鏡》周刊仍然是鑲刻在廣大讀者心目中一座不可替代的豐碑。
在眾多期刊雜志中,《明鏡》周刊的經濟效益也是首屈一指。該刊的名望及其別出心裁的廣告設計,給它帶來了大量的客戶,廣告生意一 直十分火紅。
(責任編輯:admin) |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